重庆时时彩人工计划平台
打济南,许世友向毛主席汇报兵力不够,却为何又拒绝粟裕派兵增援
发布日期:2025-04-13 18:38    点击次数:105

济南战役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双方的战略战术比拼,更在于战场上那些出人意料的戏剧性场面。国共两边的将领们各显神通,奇招频出,有人不按常理出牌,有人违抗军令行事,把整个济南战场搅得天翻地覆,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接连上演。

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和山东兵团司令许世友这对搭档在联合作战时屡次出现矛盾。一个是师范出身的儒将,一个是自称"专业敢死队长"的猛将,这一文一武两位将领为何会闹矛盾?最后连毛主席都不得不出面协调。

关于济南战役到底是谁在指挥,大家说法不一。粟裕、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这几位将军,在不同阶段都发挥过关键作用。负责阻击援军的粟裕能不能算总指挥?接到攻城任务的王建安、临危受命的许世友、主动请缨主攻的宋时轮,他们中谁才是真正负责攻城部队的最高指挥官?

要搞懂这件事,得先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最初是谁主张攻打济南的?

正确答案是毛泽东主席。

1948年6月,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打得特别漂亮,被大家称为"神仙打仗"。这场胜仗打完,整个中原战局完全变了样,华东野战军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解放战争迎来了重大转折点。

就像毛主席当年讲的那样:

这场解放战争就像在爬山,眼下咱们已经翻过了最难走的山脊,最费劲的上坡路已经走

就在捷报频传的欢庆声中,毛主席却察觉到了隐藏的危机。虽然豫东战役打赢了,但华东野战军经过连番苦战,士兵伤亡严重,队伍也累得够呛,短时间内很难缓过劲来。当时担任华野6纵副司令的皮定钧在日记里就提到:

我们消灭了敌人整整一个师,可自家三个主力部队也都打残了。

皮定均提到的1纵、4纵和6纵,都是粟裕一手带出来的精锐部队。豫东战役打得惨烈,华东野战军几支主力部队都被打垮了建制,不得不停下来休整。可问题就出在这儿——要是华野显出疲态往后撤,徐州方向的敌军几个兵团肯定会趁机咬上来。这种"趁你虚弱要你命"的简单道理,连傻子都懂。

毛主席在豫东战役结束后,连续给粟裕发了好几封加急电报。他建议让山东兵团马上进攻济南,这样就能逼着徐州那边的敌人分兵北上增援。通过这种调动,既能消耗敌人的机动部队,又能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到休整的时间和空间。

毛主席这招主动出击代替被动防守,实在是高明。

山东兵团虽然归华东野战军指挥,但在豫东战役中主要负责牵制敌人,部队实力基本没受损失。现在山东地区就剩济南这一座孤城了,所有对外交通都被切断。用这支精锐部队攻打济南,同时吸引敌人增援,是很有把握成功的。

毛主席的作战计划很明确:如果攻城顺利,争取10天内拿下济南;要是攻城不顺利,就调头打增援的敌人;万一攻城和打援都遇到困难,那就先撤回来休整。

这个方案刚拿出来讨论,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敢在战略方针上和毛主席据理力争的,正是大将粟裕。

粟裕主要提出了两个原因:

首先,山东兵团只有10万人马,济南的防守部队也有10万,再加上徐州那边敌军三个兵团加起来足足17万人。真要打济南战役的话,山东兵团根本顾不过来两头。

第二点,打济南这一仗要往大了打。不光要拿下济南城,还得重点收拾来增援的敌人,两边同时下手。这样能多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给后面要打的大仗创造有利条件。

粟裕有个特别的想法,他不但支持打济南战役,还觉得这仗应该往大了打。毛主席最初计划是让山东兵团"要么攻城要么打援",但粟裕想得更远,他主张调动整个华东野战军"既要攻城又要打援"。

粟裕提出的方案是:

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要在1个月左右抓紧时间休整恢复,之后和山东兵团一起全力展开攻打济南的作战行动。

毛主席本意是想让粟裕轻松些,谁知他不但不领情,反而斗志昂扬地要求再打一场硬仗。主席在打仗的事上一向尊重将领意见,看粟裕这么有把握还立下军令状,当然全力支持他。

就这样,济南战役的整体作战计划最终确定下来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华东野战军进行了关键的人事调整。毛主席紧急召回正在养病的许世友,派他火速赶回山东兵团,全面负责攻城作战的指挥工作。

为什么要这么决定?

首先,许世友作为山东兵团的正职司令员,在军中的资历深厚、威信很高。他重新出山指挥作战,既能镇得住山东部队里那些心高气傲的猛将,又能有效鼓舞全军的战斗士气。

第二点,许世友打仗特别勇猛,在山东带兵多年,把胶东地区都打出了威名。让他来主攻济南,从军事角度看胜算最大。

但许世友加入队伍后,毛主席专门给他发过电报,特别交代了一件事:

整个部队的指挥工作,交给粟裕负责。

济南战役其实包含两大任务:攻城和阻击援军。整个作战指挥分三层:毛泽东主席坐镇中央总指挥;粟裕大将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同时带领华野部队阻击敌军增援;许世友将军则专门负责带领部队攻打济南城。

不过这种三层指挥体系也存在明显缺陷:虽然集合了各方优势力量,但指挥流程实在太繁琐。真要打起来该听谁的?万一命令互相冲突怎么办?

实际情况表明,在济南战役正式开打前,华东野战军内部就已经存在指挥协调不畅的情况。

山东兵团之所以出问题,关键就在于它的角色定位没搞对。

让我们先看看济南战役前的兵力情况。粟裕带领的华野外线部队有18万人,山东兵团有10万人,再加上华东军区和地方武装共31万人。光看主力部队的话,山东兵团自己就占了华野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山东兵团虽然归华野管,但一直自己单独打仗,指挥员心里多少有点自己的想法。比如司令员许世友和副司令王建安发电报时,总爱把自己叫东兵团,把粟裕带的华野外线部队叫西兵团。有时候他们发的电报都不经过华野司令部,直接就给毛主席发过去了。

许世友是位资历很深的猛将,性格直爽脾气大,做事有自己的主见。这辈子能让他真心佩服的只有两个人:毛主席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老领导徐向前。在华东野战军里,也就陈毅司令员能管得住他。

陈毅暂时离开华野后,许世友心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自己带领山东兵团单独作战,粟裕也指挥着一个兵团,那两人应该是平级关系,都应该直接听从毛主席指挥。尽管毛主席多次明确指示由粟裕统一指挥全军,但许世友真的把这些话当回事了吗?

在济南战役打响前,粟裕在曲阜开了个作战部署会,给华东野战军各部队分配作战任务。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安排是:

华东野战军调出44%的兵力,大概14万人,专门负责攻打济南城。这些攻城部队分成东、西两路,像钳子一样从两边夹击。剩下的56%兵力,约18万人,则负责阻挡和打击敌方增援部队。

许世友因为生病没能参加这次会议,不过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王建安和政委谭震林都到场了。他们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就照常执行。但等许世友病好回到部队,马上就对粟裕的部署提出了不同意见。

"14万大军攻打济南城,兵力还是太少了!"

济南战役打响前五天,毛主席突然收到许世友发来的电报。电报里除了汇报攻城部队的部署情况,还委婉地提到兵力分配不够集中,担心会影响攻城效果。这其实是在暗示,希望毛主席能给攻城部队增派些兵力。

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报时感到十分意外。一方面,许世友身为攻城总指挥,遇到问题应该先向粟裕汇报,不该直接越过上级来找自己。另一方面,关于兵力调配的问题,是他和粟裕反复商议后定下的方案,而且已经在战前会议上正式通知过了,没想到许世友在战斗即将打响时还在为这些已经讨论过的事情纠结。

毛主席当天立即给许世友发了封措辞强硬的电报,明确要求必须执行粟裕的作战计划。电报中再次强调济南战役的整体形势,指出阻击援军同样重要,如果敌军攻势太猛,可能还要从攻城部队调人支援打援。

在济南战役打响前,毛主席已经是第二次公开明确表示由粟裕担任总指挥。

粟裕最初安排华野主力负责阻击援军,主要是考虑到山东兵团人手不足。看到许世友仍有顾虑,他马上着手重新调配兵力,迅速给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的西线部队增派了支援力量。

命令两广纵队立即北上增援济南战役,归宋刘统一指挥调遣。

后来济南战役打得特别激烈,但敌人的增援部队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粟裕将军就根据这个情况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

目前南边的敌军援兵还没有动静,所以决定调叶飞纵队北上,一起参加济南的战斗。

叶飞率领的一纵和许世友指挥的九纵,是华东野战军里最能打的两支精锐部队。尽管一纵刚休整了一个月,战斗力才恢复过来,同时还要负责阻击增援敌人的任务,但粟裕仍然决定优先满足许世友的要求,确保济南攻城战能够顺利展开。

但让人意外的是,一向发愁兵力不足的许世友,这次却一口回绝了调兵指令。粟裕没办法,当天晚上只好收回成命,让叶飞的部队继续在原地待着。

临时变卦是打仗最忌讳的事。许世友原本嫌自己带的兵不够多,可当叶飞提出要派一纵支援时,他却拒绝了。这是存心跟粟裕过不去吗?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济南战役的发展完全超出许世友的预料,现在他不但不缺人手,反而因为部队太多、指挥起来太费劲而发愁。

最初大家都觉得济南战役会很难打。连毛主席最初估计要打10天,后来考虑到敌军可能增援,就调整了作战计划,提出攻城时间不能只定一个标准,要准备三种方案:20天、1个月或者2个月。

实际上济南战役仅仅持续了8天就结束了。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转折,主要是由于聂凤智和吴化文这两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

山东部队分成两路攻打济南:西边部队包括第三、第十纵队和鲁中南纵队,总共有4个师加4个团,由第十纵队司令宋时轮和政委刘培善共同指挥。东边部队由第九纵队和勃海纵队组成,共5个师,由第九纵队司令聂凤智和政委刘浩天统一领导。

最初计划是让宋时轮的西兵团担任主攻,东兵团负责辅助进攻。可这个安排让聂凤智心里特别不痛快。要知道,九纵可是许世友一手带出来的嫡系部队,战士们基本都是山东本地人。这支王牌军在家乡作战,怎么可能甘心给别人当配角?

聂凤智是许世友手下的得力干将,性格作风跟他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员猛将不甘心打辅助,干脆在给部队下达作战指令时,自作主张把"助攻"的命令改成了"主攻"。

战斗一打响,场面就乱套了。聂凤智带着东兵团像发了疯似的猛攻,像头野牛一样把外围阵地冲得七零八落,转眼就杀到了济南城下。他们打得又快又猛,把原本该当主力的西兵团都给比下去了。

许世友是谁?他发觉情况不对劲,立刻想到准是聂凤智又在战场上不听指挥。要知道毛主席早就多次强调过:

打济南的时候,咱们得把主要兵力都调去拿下西边的机场。东边那边先别派大部队过去,这个安排特别关键。

聂凤智真的敢违抗毛主席的命令?许世友马上给九纵指挥部打电话,直接质问聂凤智想干什么。聂凤智回答得很干脆,一点不绕弯子:

"首长,咱们从助攻变主攻,既不用增派人手,也不用补充武器,队伍规模照旧。要是咱们这支原本打助攻的队伍能第一个打进济南城,那不是更漂亮吗?"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所有兵力都投入进去了,根本撤不下来。许世友虽然对聂凤智违抗军令有意见,但也很欣赏他勇猛作战的作风,最后只说了一句话:

“事情办砸了,小心我收拾你!”

聂凤智挨了这顿骂反而高兴起来,他明白许世友这是在变相同意他的方案。

聂凤智违抗军令的行动,既出乎许世友的预料,也打乱了王耀武在济南的防守部署。王耀武原先准确判断出解放军主攻方向在西侧,可东边突然响起的激烈炮火和快速推进,又让他误以为东面才是主攻点,匆忙把预备队的两个旅调往东线。结果不仅东面漏洞没堵上,西面防守也因兵力不足出现重大缺口。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外又出了新状况。

经过华野敌工部的持续施压,敌军96军军长吴化文顶不住了,带着手下两万多人临阵倒戈,主动把济南城西机场和周边阵地交给了华野部队。天刚蒙蒙亮,华野攻城部队就杀到了济南城下。之前夸口能守半个月的王耀武,手下的外围防线短短四天就全线崩溃,全被华野部队拿下。

战局变化之快让许世友始料未及。他本来还担心山东兵团人手不够,没想到聂凤智和吴化文的出色表现让济南战役进展得比预想顺利。所以当粟裕提议派叶飞的一纵来增援时,许世友直接回绝了。一方面战斗都快结束了,一纵没必要过来;另一方面敌军援兵一直按兵不动,摸不清意图,一纵作为打援部队的主力,还是留在原地待命更稳妥。

实际上,尽管蒋介石多次严令驻扎在徐州的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三个兵团"连夜急行军,去解救被围困的济南"。但这些只顾保全自己实力的国民党将领们,压根就没想去济南挽回败局,始终消极怠工,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爬。

解放军攻城部队打进济南内城后,跟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一栋楼一条街地反复争夺。王耀武把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辛理,自己乔装逃跑,结果在寿光县被抓。24号傍晚,解放军突击队冲进敌军指挥部,罗辛理只能投降,城里的敌军全部被消灭,济南战役取得最终胜利。

当时的情况特别有意思。宋时轮带领的十纵长期负责打掩护,好不容易在济南战役中争取到主攻机会,结果风头全被聂凤智抢走了。最后最先打进济南城的"济南第一团"和"济南第二团",一个来自原本只是配合进攻的九纵,另一个来自作为后备力量的十三纵。

济南战役虽然打赢了,但作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让毛主席发现了华野指挥体系存在的层级过多问题。战后,山东兵团重新划归华野建制,由粟裕全权指挥。许世友和叶飞两位将领由于健康问题,被安排到后方调养。这两位华野猛将因伤病缺席淮海大战,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粟裕和许世友这两位将军,最开始也是不打不相识。粟裕刚来华野当总指挥那会儿,就数许世友最不买账,动不动就为作战任务的事跟领导较劲。不过随着胜仗越打越多,许世友慢慢收起了倔脾气,对粟裕的指挥才能也是真心佩服。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在北京任职期间,特意把母亲从湖南接来同住。然而老人家实在受不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没多久就染上了长期咳嗽的毛病。看着母亲身体每况愈下,粟裕只好安排她转去南京调养身体。

粟裕和母亲分居两地,心里特别惦记老人家,就专门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了个电话,托他帮忙照看母亲。许世友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一听粟裕这么说,马上拍胸脯保证:

别担心,你妈就是我妈。

电话刚挂断,许世友就立刻安排秘书李文卿去照顾粟裕母亲的日常生活,特意交代要负责好老人家的吃穿住用。

粟裕妈妈看病吃药、吃饭照顾这些开销,都是从我自己的工资里出的。

据李文卿回忆,即便后来粟裕因故闲居在家,不再参与军事工作,但许世友始终尊称他为"粟总长"。这个特别的称呼既体现了许世友的胆识,也彰显了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